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行业动态
行业动态
 

深读丨“中国文学第一村”,清溪村的回望与憧憬
发布日期:2022-7-25   点击次数:1525

在岁月的变迁中," 变 " 与 " 不变 " 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。这些年,清溪村的人居环境、乡风文明…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文学的种子," 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 " 的情怀,始终不曾改变,仍在这片乡间沃土不断生根发芽。

再过几天,中国作协将在这个宁静的小村落,刮起文学创作的飓风。60 多年前,周立波先生把著作写在故乡的大地上;60 多年后,众多作家追寻前人的足迹,为人民创作、为时代放歌。" 山乡巨变第一村 " 连接着作家与民心,在清溪," 中国文学第一村 " 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。

▲ 位于湖南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的清溪村。

▲ 喜庆丰收群雕。

" 清幽曲径上名山,绿树丛中忆旧庵。志水长流滋万物,谢林港畔耐人看。"

走进湖南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,入乡印象广场上,喜庆丰收群雕格外醒目,一只如书卷般展翅高飞的凤凰,展现着 " 山乡巨变第一村 " 的独特魅力。

白墙青瓦、溪水潺潺、田垄相连、翠影团团,入村,也是入画。这里是人民作家、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的故乡。

▲ 如今的清溪村,白墙青瓦、溪水潺潺、田垄相连、翠影团团。

站在村头,不远处,伴随着 " 呜,呜 " 的鸣笛声,一列火车像绿色的长龙从头顶呼啸而过,也将时光的记忆拉回到 60 多年前。

1954 年秋冬时节,46 岁的周立波,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。此时,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全国浩浩荡荡地开展,这场运动也在他的家乡引起了一场巨变,不仅让生产关系得到转变,更让村民的精神思想发生了深刻的改变。

此后的近十年里,周立波扎根故乡,参与、见证并记录着这场变革,他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和细致观察中,写下了被世人传颂的《山乡巨变》等文学作品。

回首

书内书外的故事

今年 76 岁的周宾兴是周立波的堂侄子,在他的印象中,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伯伯时的情景。

" 那一年,我 7 岁,伯伯第一次回老家。那时的他,瘦瘦高高的,戴着眼镜,穿着朴素,笑容可亲。"

1954 年,周立波回到老家后,参加了益阳谢林港区发展互助组、建立初级农业社的工作,在当地体验了一段时间的生活。

1955 年 9 月,正值农业合作化高潮,周立波响应党的号召,为了在深入农村、帮助农民开展建社工作的同时,扎实创作,他又将全家从北京迁回益阳安家落户。

周宾兴回忆," 那时,我伯伯主动参加农业生产,去跟农民谈心,掌握第一手材料。《山乡巨变》中许多原型人物都是当地认识的,我们阅读书中的文字,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,就像左邻右舍的故事,十分亲切 "。

▲ 周宾兴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伯伯周立波时的情景。

" 书中‘亭面糊’的原型邓益廷,我伯伯就在他家住过一年多时间,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" 周宾兴坦言," 邓益廷习惯叫我伯伯‘周部长’,我伯伯向邓益廷学会了好些农活,还时常兴致勃勃地看他驭牛、相牛、用牛,听他讲些乡下的事情,学会了不少方言土语。"

滚嗫滴、蹬脚舞手、梭梭里里……这些接地气的表述,后来,被运用到了《山乡巨变》的创作中。

在周宾兴心中,伯伯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,没有什么架子,对后辈总是谆谆教导,告诉他们要跟党走,建设好家乡,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。初中毕业后,周宾兴谨记伯伯的叮嘱,去部队参军,成为了一名空军通讯员。

1978 年,从部队当兵回来后,周宾兴去北京参加学习,那一次,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周立波。

" 我在北京学习时,能真切感受到伯伯对家乡的思念,以及他对文学创作不减的热情。伯伯跟我说:‘这次他也想和我一起回湖南,去南县的华阁公社体验生活,感受农业机械化,续写山乡巨变的故事。’可惜,等我学习结束时,伯伯身体已经不太好了。我回湖南前,伯伯遗憾地跟我说,这次,他可能回不去了。1979 年 9 月,我伯伯就因病去世了。" 说起记忆深处的这段往事,周宾兴感慨万千,他的坐姿,在不经意间,来回变动了两次。

"《山乡巨变》这本书,确实是鼓舞了一代人。" 采访现场,周宾兴说完这句话,抬起头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
▲ 炎炎盛夏,清溪村池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。

"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,美化起来,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……到时候,请你回来赏香花、尝果子。" 这是周立波曾经在书中描绘的美好图景。

如今的清溪村,春有映山红,夏有荷花,秋有丹桂,冬有腊梅,桃红柳绿,四季花开,游客络绎不绝,无数和周宾兴老人一样的清溪村人,一步步看着书中的场景变为了现实。

巨变

家门口吃上 " 旅游饭 "

60 多年前,清溪村是周立波笔下宁静秀美、仍在追求温饱的小乡村。

60 多年后,清溪村里,青山绿水间,书写着万千诗意。印象广场、塅上田园、清溪荷塘、立波小街、映山红花谷……可谓一步一景,步步皆景。

▲ 清溪村的青山绿水间,书写着万千诗意。

自 2018 年以来,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,对空间结构重新进行科学规划、整体开发,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,逐步形成了 " 一轴两核五廊六村 " 的发展格局。中国幸福村、中国绿色村庄、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、中国特色村、湖南省优秀涉外参观点等品牌荣誉相继花落清溪村,让这个村庄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所熟知。

游客多了,村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。如今,在清溪村,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房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 万元以上。不少村民以开民宿、办擂茶店等方式,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,在家门口吃上了 " 旅游饭 "。

▲ 村民周权擂着擂茶,热情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。

今年 40 岁的村民周权,之前在邵阳开了 16 年的婚纱影楼。后来,因为家人原因,回到了家乡清溪村。2014 年,周权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烧烤店——立波烧烤园,吸引了不少游客,生意火爆。

4 年后,为了保护好村里的环境,做到无烟排放,周权又主动转型,在自家门前的竹林里,开起了擂茶小店。

周权笑着说," 出生在周立波的家乡,要有服务意识,也要坚守服务品质,做一行,就要做得正宗一些 "。2018 年,为了经营好擂茶店,周权的妻子邓胜还特意前往桃江,用半个月时间,学习擂茶制作。

如今,每天早上 7 点,邓胜就会早早地起床,把一天要卖的擂茶做好,然后开始准备泡菜、凉面、鸡爪等小吃。每逢节假日,周权家的擂茶小店,游客川流不息,20 多张桌子能坐满,一年的擂茶经营收入可达 10 多万元。

" 之前在邵阳工作时,女儿们不在身边,现在一家人都在一起,虽然忙碌,但感到踏实与幸福。" 周权笑着说,等两个女儿长大了,也想让她们回村里发展,一个当老师,一个当医生,让女儿们发挥自己所学,为家乡做贡献。

传承

读懂一个时代的回响

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一颗精神传承的火种,便能让更多人生的梦想离成功更近一步。

来清溪村,一定得参观周立波故居,为读懂《山乡巨变》,也为读懂一个时代的回响。

▲ 周立波故居。

▲ 周立波故居的讲解员潘琼为参观者进行讲解。

今年 29 岁的潘琼,是周立波故居的一名讲解员,她在故居工作已经有 3 年了。这几年,她是看着村里的剧院、民宿,一天天建起来的。每天向游客讲述周立波的故事,目睹清溪村的发展,在与这个村庄的朝夕相处里,这位来自益阳城区的女孩,对清溪村多了一份特别的亲切感。

在潘琼看来,能通过自己的讲述,弘扬周立波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,这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。

" 周立波是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,也是一位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家、学者,在一次次讲解中,他的事迹,感动了无数前来参观的游客。"

潘琼回忆,"2021 年 4 月,有一位 40 多岁的男子,跟着团队前来参观。当我讲到周立波病重时,还心系村里的孤寡老人和五保户,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助他们时,这位游客现场被感动得哭了,那一幕真的让我很受触动。这几年,还有不少游客在参观时感慨,那个年代的人,怎么能做到这么无私!真的很让人敬佩……就是这些游客真实的反馈,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,我要立足自己的岗位,把周立波的事迹讲给更多人听,把他的精神更为广泛地传播 "。

在 3 年的讲解工作中,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周立波,潘琼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。在她的印象中,有一句周立波先生在信中写给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的话,至今让她记忆犹新。

潘琼介绍,周立波青年时代有强烈的从军上前线的愿望。1937 年,他在给周扬的一封信里说:" 我打算正式参加部队。烽火连天的华北,正待我们去创造新世界,我将抛弃纸笔,去做一名游击队员。"

放下笔,拿起枪,毅然决然地参加革命,周立波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潘琼。

▲ 2021 年 " 立波精神 " 宣讲走进益阳市龙洲小学。

如今,每年下半年,潘琼和故居的讲解员同事们,都会利用 1-2 个月的时间,轮流去党校、机关单位、学校,给党员干部、学生们上党课,给党员讲周立波坚定走革命道路、坚守党性的可贵品质,给小学生讲周立波先生的勤奋好学……

从精神传承到文化兴村,清溪村正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向前。

在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看来,清溪村有三个鲜明特点,一个是作家与作品文化,另外两个是传统与现代文化、田园与生态文化。只有把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,不断推陈出新,才算把村里的发展真正做活了。

▲ 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介绍村里的特色。

" 周立波是一个有很深情怀的人。从《山乡巨变》的原名《茶子花开的时候》,我们就能看出。" 贺志昂坦言,茶树四季常青,茶子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,它的果实茶籽,又造福着千家万户。茶子花的花期集中在霜降到大雪时节,花开冬天,可以说是把秋的收获融入到了冬的喜悦中。周立波通过茶子花的习性,以物传情,把美好的寓意蕴含在书名里。在《山乡巨变》中,读者可以看到清溪村从有变、大变,再到巨变的过程。

从 2019 年开始,村里给每位在村委会服务的工作人员,分发了《山乡巨变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学习图书。贺志昂笑着说," 我一直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。如今,解决群众矛盾时,我还会想到《中庸》,因此,我希望在村里树立学习之风,让大家都多读读经典 "。

▲ 《山乡巨变》图书。

在采访结束前,贺志昂偶然谈起了自己小家的故事," 我有一个外孙、一个外孙女,他们的名字都是我取的。我经常会给他们哼唱一首童谣:‘一个小指头变啊变,变成毛毛虫……’我的外孙女生于早上 9 点多,我给她取名为夏语晨,意为欢歌笑语的早晨 "。

稻田翻金浪,莲藕满池塘,浅水观鱼跃,山村野果香。在观潮君看来,也许,欢歌笑语的早晨,正是周立波先生和一代代清溪人心中故乡的美好缩影,也是他们对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最浪漫的期许。

来源:观潮的螃蟹


Copyright @ 2011-2021 湖南人民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: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3号
24小时咨询电话:0731-82683330 网址:www.hnppp.com 备案号:湘ICP备19023134号